10年手写数十万字,退休后,她记录家族的百年记忆丨对话另一种生活
目前,杨桂芹发表了《门当》的前两部,共三十多万字,记述她的太姥姥秀娥从懵懂童年到婚后养儿育女的人生。但这绝不是她的终点:记录姥姥玉茹一生的第三部、记录母亲在抗日战争时经历的第四部……三代人百年来的故事也如画卷缓缓展开。经兴衰更替的宅院里春去秋来,被缠足的少女奋力奔向自由,“家文化”精神内核的传承在历经百年的沧桑后重获新生。
2017时杨桂芹曾到香港旅游,在拍下的照片中,她脸上皱纹很少,细碎的卷发被海风吹起,乌黑而深邃的双眼似乎总是在凝视远方。
在一生的打拼中,杨桂芹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。儿时上学,她便对语文产生兴趣。高中毕业后,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街道的维修队帮助队长做预算结算、写协议书,聪明精干的队长为她提供颇多锻炼笔头功夫的机会。她发现单位的记账不够规范,于是主动学习财会知识,做过的笔记一直留到现在。
同时,她会利用每周一天的休息日跑到外头的小摊子旁学习裁衣服,往往能入迷地看上两个多小时。80年代维修队解散,她在吉林手表厂就职,白天上班,晚上在家为母亲开的服装店裁衣裳。
表厂被买断后,她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——刷过盘子、做过手抓饼、在食品公司做过月饼……换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,她也不断地学习更多技能,因为“干啥就必须得像样。”
儿子柳阳上学后,她获得了新的学习机会。从学拼音开始,再到文言文、名著,柳阳从初中到大学的语文、政治、历史课本她都一一读过,保存至今仍不舍得丢弃。
杨桂芹的儿子柳阳常对朋友说:“我要有我妈30%的努力,现在肯定不一样。”母亲是他见过最努力、最有毅力的人,这一点在与母亲一同学习时体会最深。柳阳称自己是个很难把书“看进去”的人,但母亲却能在零基础的情况下,将枯燥难懂的古文一点点“啃”完。
比如柳阳小时候看不下去古文写成的《三国演义》,杨桂芹就决定自己先看,而后讲给儿子听。半文半白的段落十分晦涩,必须逐字逐句地对照注释读。她最开始只看4行便会感到疲惫,后逐渐能看6行、8行,很快便能一次看半章、直到一章两章。谈及学习经验时,她说:“一点一点地往前走,最后就不是那么吃力了。”
写作亦是如此。自从确定了写作目标,杨桂芹的日常生活变得极为纯粹而规律。早晨5点多钟,她醒来到早市买早餐吃,之后便开始写作。她定下的目标是上下午各写一千字,上午任务完成后收拾屋子、读书。下午写完则可以出去遛弯儿,回来再简单吃点东西。到晚上还不困时她会进行阅读。
为了减少干扰,她会在写作时会将网络关掉。让柳阳最佩服的一点是,她除了用电脑核实一些历史大事件的年份之外,几乎不借助任何网络工具。“没有任何资料,自己愣写,觉得枯竭的时候就看小说,从里面汲取养分。”这样的生活她坚持了十年。
福豆作为一名影视编剧,经柳阳介绍来帮助杨桂芹写作。她最初听说杨桂芹虽不熟悉键盘,却一个键一个键地将几十万字的手稿敲进电脑,很受触动,与杨桂芹成为了忘年交。相识许久后她对杨桂芹的印象仍是“年轻”:“她有一种由内而外坚定的年轻。不是外表上打了玻尿酸的那种,而是精神很富裕、滋养出来的年轻。”
一开始没有写作经验,杨桂芹并没想着“能写成”。她先用纸笔将记忆中母亲说过的故事写下,再整理、加工成连贯的小说,最后进行修改润色。“她起初写得特别慢,恨不得就像小学生写作文,一天写一行字。”柳阳回忆道,“但是后来越写越多,越写越快,一天能写四五千字。”
为了让人物更加立体,杨桂芹为《门当》第一部补充了女主角秀娥童年成长的一系列情节,又在后几部中续写秀娥女儿、外孙女的事迹。就这样,故事越写越多,几万字、几十万字似乎也远远不够。
最先她不舍得用崭新的纸张,就把儿子的打印纸装订成册,用背面书写。初稿完成时已有上万字,而每写完一段她更会反复地读,发现不满意之处就毫不犹豫地重写,同样的内容有时她前前后后能写三四遍之多。
稿
为了方便小说的整
理与发表
,她开始练习打字。在一个月的时间内,她掌握了电脑打字的方法,将完成的
手稿用旧电脑打成电子版。柳阳曾提议为她换一台新电脑,她却说用不着。
目前杨桂芹已完成《门当》前三部,并在豆瓣上发表了前两部,第四部则正在创作中。《门当》系列叙述了以她
的太姥姥为原型的女主角——秀娥,以及其后代在时代的洪流下自强不息的经历。秀娥出身大户人家,家族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,柳阳估计现已出场的人物约有一百名之多。
杨桂芹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创造角色的方法。她会根据家史里真实的事件来推测和判断人物个性,再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进行塑造。秀娥的继母大凤是旧时代下被“卖”进富人家的女子,愚笨、狠毒,却也有自己的苦衷。在充实人物形象时,大凤的相貌参考了杨桂芹曾经的一位邻居,情节又取材于诸多社会新闻。
与大部分创作者一样,杨桂芹也时常遇到瓶颈。大家族复杂的人物关系常令她感到无措,写作经验的匮乏也让她“心里没底”。在灵感枯竭、极为倦怠的时候,杨桂芹会选择放空大脑,让自己彻底忘记写作相关的事,休息两三个月后再继续创作。
外婆坐在炕边,拿起一根银针,聚精会神地盯着脚上的凸起,将银针从凸起边缘穿过,霎时间,水泡中的积液便涌了出来。我凑到外婆脚边,把自己洁白的脚丫举起来,给姥姥看,“姥姥,为什么你的脚和我的脚长得不一样?”
柳阳说,许多宏大的事物会通过家族传承而生生不息。在阜宁之行中,尽管景色与建筑早已面目全非,但当地食物独特的味道、居民话语里的乡音却并未改变。它们通过代代传承而凝聚成一股向上的生命力,柳阳将这种其称为中华民族独有的“家文化”。
以家史为蓝本的《门当》自然也记录了家文化的传承。杨桂芹认为若不体现家族的生命力,那么自己的写作就无意义。“过去的女人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枷锁。”她想通过文字描绘出过去男尊女卑的时代下,几代女性接续奔跑,通过努力生存、进步而挣脱桎梏的背影。前人打破的枷锁会让后人更好地前行,前人未打破的枷锁又将由后人打破。
从晚清到现代,广厦会坍圮、生命会消亡,但由家文化滋养的中国人却从未舍弃一种独特的品质,“那就是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”。
《门当》前两部在豆瓣上发布后,起初并没有很多回响。柳阳表示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愿意看《门当》这类严肃的长篇著作的人少之又少。再加上缺乏宣传,作品无人问津的问题成为最初的一大困扰。
《门当》的题材虽为网络小说中常见的“宅斗”,但相较于其他的同类作品,取材真实,有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。福豆将作品介绍与杨桂芹的故事投稿到微博上后,引起许多人关注。人们为她的坚持所感动,一时间涌现出无数条表达敬意与鼓励的评论。有人认真地读完了全篇著作,在豆瓣上留下长评。
“扣人心弦的历史家宅小说,让人看了又看。”“其中有很多河北美食的做法,让人看了就想吃!”“梦想的蜡烛到七十岁还能燃烧。”……福豆把诸如此类的好评发给杨桂芹后,后者会激动得睡不着觉。“那么多年不太与人交流,现在终于有人能读懂她。”母亲的作品受到网友欢迎,柳阳亦感到欣慰。从《门当》的故事中,人们亦能间接体会到杨桂芹的思考和心境。经历无数日夜的孤独后,杨桂芹的梦想与坚持终于被众人看见。
“其实挺神奇的,一百年前的一个地方,你按照记忆去寻找它。”在阜宁之行中,杨桂芹像记者一样采访了许多当地老人,询问他们的生活、寻找曾经的旧址。在祖辈曾生活过的土地上,故人已然逝去,她们住过的屋檐、走过的道路也化为尘土,但正因如此,记忆和记录才有了价值。
-END-
作者丨姚汶含
编辑丨屠杭莹
值班编辑丨童茵祺
运营统筹|梁 栋 温泓烨
统筹总监丨胡世鑫
推荐阅读
[3]一个“外围人”和一场心智障碍者的音乐教学实验 | 对话另一种生活